寒風瑟瑟,機器轟鳴,塵土飛揚,一輛輛救護車現場待命,數百名救援人員正在嚴寒中爭分奪秒地施工……1月20日下午,在山東省棲霞市笏山金礦爆炸事故現場,救援工作正緊張有序地進行。
遇到嚴重堵點
清障難度極大
1月20日,現場共有16支專業救援隊伍和1支消防救援隊伍,589名救援人員、395臺套救援裝備。
此次救援動用了雪姆T200鉆機、雷達生命探測儀、螺桿式水泵等國內先進救援設備。救援人員曾利用這些設備在1月17日打通3號鉆孔,讓救援取得重大進展。
目前,3號鉆孔用于保持聯絡和給養輸送。1月19日、20日,救援人員和醫療專家與井下被困礦工通電話12次,分別投放營養液102瓶、粥31瓶、鵪鶉蛋12瓶、咸菜絲4瓶、水44瓶以及保溫桶、養樂多、維生素、濕巾、痔瘡膏、碘伏、繃帶等物品。
“麻煩再送一部電話,做為備用。聯系不到你們,我們就找不到黨了。”這是1月19日上午,山東棲霞笏山金礦井下被困礦工通過3號鉆孔,傳遞上來的一張字條的內容。
應急救援指揮部有關負責人表示,地面打鉆面臨多個難題:由于地質條件復雜,巖層構造裂隙易造成鉆孔“卡鉆”,施工難度大;鉆孔與巷道貫通后,如涌水量大,易造成井下水位提高,給被困礦工安全造成威脅;鉆孔深度大、構造多,易出現偏差,實現與巷道準確貫通有不確定性。如已實現貫通的3號鉆孔鉆至521米深后,經測量確認存在7.3米偏差;在進行回風井井筒清障時,距井口350米深處遇到嚴重堵點,供風排水管路、供電通信線纜等相互交織在一起,井筒內施工空間窄、吊籠斷面小,清障施工難度極大。1月16日12時,清障深度為350米,到1月20日19時,這一深度仍為350米。
在地面打鉆方面,雖然目前已經實現了1號鉆孔、3號鉆孔與被困礦工所處巷道貫通,但2號鉆孔因遇破碎帶造成“卡鉆”、5號鉆孔因偏離7.3米無法糾偏,均已被廢棄。相關負責人表示:“據了解,在礦山救援中,打到600米深處的先例是不多的。”
前有“圍堵”,后有“追兵”。應急救援指揮部副總指揮、煙臺市市長陳飛在1月18日表示,要關注井下水位上漲帶來風險。根據鉆探資料和五中段被困礦工反饋,井下透水嚴重,透水量為每小時10立方米左右,影響被困礦工生存環境。
優化工作思路
明確救援方案
面對困難,應急救援指揮部進一步優化工作思路,明確救援方案,不惜一切代價、窮盡一切手段,爭分奪秒,全力展開救援。
此前,救援按照“兩條腿”并行的思路進行,一方面加快清理回風井井筒障礙物,另一方面加快地面打鉆,開辟生命通道。1月19日,應急救援指揮部進一步優化工作思路,明確了“3+1”總體救援方案,“3”即:生命維護監測通道(1號和3號鉆孔)、生命救援通道(井筒和10號鉆孔)、排水保障通道(7號和8號鉆孔);“1”即:輔助探測通道(4號、6號和9號鉆孔)。
截至1月20日19時,4號鉆孔進尺555米,6號鉆孔進尺554米(正在下套管),9號鉆孔進尺140米,7號鉆孔進尺55米,8號鉆孔正在規劃進場道路。
為打通堵點,1月19日,應急救援指揮部調整了井筒清障方案,著眼提升井筒清障速度,增設了2臺穩車,采用3層盤布置,上層盤做保護盤,下面2層盤做工作盤,小型雜物用吊籠提升,大型雜物用鉤頭直接提升。方案實施后,井筒內清障切割作業從4人增加到6人,可同時分工清理更多障礙物,增設吊籠、罐道繩,提升速度、清理效率得到很大提升。
1月20日,用于井筒清障的雙層吊盤到達距井口350米深處的堵點,并于10時左右對該堵點發起“總攻”。救援工作按照救援方案穩步推進,4號鉆孔將代替3號鉆孔作為生命維持通道。(記者 高文靜)